地球演變順序其實就像一場超長的時裝秀,從最原始的造型一路進化到現在這個模樣。我們的地球媽媽可是花了整整46億年才把自己打扮成現在這樣,中間經歷了好多個重要的「換季」階段呢!
先來看看這張簡單的時間表,讓你一秒搞懂地球的成長歷程:
地質年代 | 大約時間 | 重要事件 |
---|---|---|
冥古宙 | 46-40億年前 | 地球形成,岩漿海洋時期 |
太古宙 | 40-25億年前 | 原始海洋出現,生命開始萌芽 |
元古宙 | 25-5.4億年前 | 大氣中氧氣增加,真核生物出現 |
顯生宙 | 5.4億年前至今 | 生物大爆發,恐龍時代到人類文明 |
講到地球最早期的樣子,那真的是超級火爆!剛形成的時候根本就是顆大火球,到處都是岩漿在滾來滾去。後來慢慢冷卻下來,才開始有原始海洋出現。這個階段超重要,因為就是在那些熱騰騰的海水裡,最早的生命悄悄誕生了,雖然只是些超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啦。
到了元古宙時期,地球開始有點現在的樣子了。大氣中的氧氣越來越多,那些會光合作用的藍綠藻功不可沒。這時候的生物也開始變複雜,從單細胞進化到多細胞,簡直就是生命界的時尚大革命!然後突然間(以地質時間來說啦),到了寒武紀就爆發性地出現超多新物種,各種奇形怪狀的生物都在海洋裡開趴踢。
顯生宙這段就精彩了,先是古生代那些長得像外星生物的海洋生物,再到中生代恐龍稱霸地球,最後是新生代哺乳動物崛起。人類出現的時間其實超短,大概就像是時裝秀最後一分鐘才衝上台的壓軸模特兒。地球演變的每個階段都像在換造型,從狂暴搖滾風慢慢變成現在這種文青風格,真的超有意思的!
地球是怎麼從一團塵埃變成現在這樣的?這個問題其實就像在問我們家鄉是怎麼從一片荒地變成繁華都市的。大約46億年前,太陽系還只是一團旋轉的氣體和塵埃雲,就像台灣夜市裡飄散的烤肉煙霧那樣混亂。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塵埃慢慢聚集,像我們玩樂高一樣一塊塊堆疊,最後形成了我們現在踩著的這顆藍色星球。
剛誕生的地球可不像現在這麼舒服,那時候整天被隕石轟炸,地表溫度高到可以煎蛋。後來慢慢冷卻,就像台灣夏天午後雷陣雨後的降溫,水蒸氣凝結成海洋,這才有了生命的搖籃。你知道嗎?地球的年齡可以分成幾個重要的階段:
時期 | 大約時間 | 重要事件 |
---|---|---|
冥古宙 | 46-40億年前 | 地球形成,隕石頻繁撞擊 |
太古宙 | 40-25億年前 | 海洋出現,最早的生命誕生 |
元古宙 | 25-5.4億年前 | 大氣中氧氣增加,真核生物出現 |
顯生宙 | 5.4億年前至今 | 生物大爆發,人類文明發展 |
地球就像個超級大廚,花了幾十億年慢慢熬煮生命的湯頭。先是把各種化學元素丟進鍋裡攪拌,然後耐心等待單細胞生物出現,就像我們煮紅豆湯要等它慢慢熬出香味一樣。後來又經過無數次環境變化,像是冰河時期這種超大冷氣團來襲,才終於調製出現在這個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說真的,比起台北房價漲幅,地球的變化速度算是很溫柔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山川河流,其實都是地球表面不斷運動的結果。板塊就像是在玩大風吹,台灣就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推擠產生的。這種地質活動從地球年輕時就沒停過,只是我們人類壽命太短,感覺不到這種慢動作的變化而已。要是把地球46億年歷史壓縮成一天,人類出現的時間大概只佔最後幾秒鐘,連泡麵都還沒泡開呢!
你有沒有想過科學家如何推算出地球的年齡?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人類好幾個世紀。早期人們只能從聖經或神話故事裡找答案,直到近代科學發展出各種測量技術,我們才終於能比較準確地估算地球到底有多老。今天就跟大家聊聊科學家們是怎麼解開這個謎題的。
最經典的方法就是利用放射性定年法。這個原理其實很聰明,科學家發現某些元素(像是鈾)會隨時間慢慢衰變成其他元素,而且這個速度超級穩定,完全不受溫度壓力影響。只要測量岩石中原始元素和衰變後元素的比例,就能推算出岩石的年齡。不過這裡有個小陷阱,因為地球表面岩石會不斷被板塊運動循環,所以科學家後來改測隕石——這些從太陽系初期就沒怎麼變化的太空來客,才得到更準確的數據。
除了放射性定年,科學家還會用很多其他方法來交叉驗證。比如說:
方法名稱 | 原理說明 | 適用對象 |
---|---|---|
鈾鉛定年法 | 測量鈾衰變成鉛的速度 | 鋯石等礦物 |
鉀氬定年法 | 追蹤鉀40變成氬40的過程 | 火山岩 |
碳14定年 | 利用碳14的半衰期 | 5萬年內的有機物 |
地層疊置定律 | 觀察沉積岩層的堆疊順序 | 沉積岩層 |
現代科學家把這些方法綜合起來,發現最古老的岩石大約有45億年歷史,而月球帶回的岩石和隕石的檢測結果也很接近這個數字。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這些數字其實是太陽系形成的時間,因為地球形成初期是個熔融狀態的火球,根本留不下完整的岩石記錄。所以嚴格來說,45億年算是地球「固化」後的年齡啦!
為什麼地球早期會下幾百萬年的雨?原來跟「岩漿」大有關係!
大家有冇諗過,點解地球細個嗰陣會落咗幾百萬年嘅雨?呢個聽落好誇張嘅現象,其實同地球形成初期嘅特殊環境密不可分。科學家推測,大約40億年前,地球仲係個滾燙嘅岩漿球,表面溫度高到連水都冇辦法以液態存在。隨住地球慢慢冷卻,大氣層中嘅水蒸氣先至開始凝結成雨,而且一落就停唔到咁款!
當時嘅降雨量同而家完全唔同level,科學家估計每日降雨量可能超過10米,而且持續咗成幾百萬年咁耐。咁誇張嘅降雨點解會發生?主要係因為:
- 地球冷卻過程中釋放出巨量水蒸氣
- 早期大氣層超級厚,保溫效果極強
- 冇大陸板塊阻擋,降雨範圍遍及全球
時期 | 大氣特徵 | 降雨特點 |
---|---|---|
冥古宙 | 水蒸氣為主 | 持續性全球暴雨 |
太古宙 | 開始有二氧化碳 | 降雨強度減弱 |
元古宙 | 氧氣出現 | 形成正常天氣循環 |
呢場超級長命雨唔單止塑造咗地球表面,仲為後來生命嘅誕生創造咗必要條件。雨水填滿咗早期嘅海洋盆地,溶解咗大量礦物質,為原始生命提供咗營養豐富嘅環境。有趣嘅係,科學家仲發現,早期雨水嘅pH值可能比而家低好多,因為當時大氣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形成咗弱酸性嘅碳酸雨。
而家睇返轉頭,呢場持續幾百萬年嘅降雨真係改變咗地球命運。冇咗佢,地球可能到而家都仲係個乾燥嘅岩漿星球,我哋人類都冇機會出現啦!雖然而家已經冇辦法親眼見到咁壯觀嘅降雨場面,但透過地質研究同電腦模擬,我哋總算可以想像吓當時嘅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