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超多「想吃自己打梗圖」,這些搞笑圖片根本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寫照啊!每次看到朋友傳來的各種美食梗圖,都會忍不住笑出來,然後默默打開外送APP。這些梗圖之所以會紅,就是因為太貼近現實了,完全說中我們這些吃貨的心聲。
說到美食梗圖的類型,真的超級多元。從「減肥中但看到美食就破功」到「半夜突然想吃鹹酥雞」,每一張都讓人超有共鳴。我整理了幾種最常見的類型給大家參考:
梗圖類型 | 經典台詞範例 | 適用情境 |
---|---|---|
減肥破功 | 「說好的減肥呢?」 | 看到甜點櫃時 |
選擇障礙 | 「小孩子才做選擇」 | 菜單太多頁時 |
深夜餓魔 | 「現在立刻馬上要吃」 | 凌晨兩點突然餓 |
假裝客氣 | 「不用啦…(瘋狂暗示)」 | 朋友問要不要吃宵夜 |
這些梗圖之所以會讓人會心一笑,就是因為我們都經歷過同樣的情境。像前幾天我朋友傳了一張「當你說要減肥,但同事問要不要團購雞排」的梗圖,配圖是一隻貓咪抱著雞排死不放手,當場笑到不行。這種時候就會覺得,原來不是只有我會這樣啊!
製作這類梗圖其實超簡單,用手機APP幾分鐘就能搞定。最常用的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照片加上文字,像是拍下空蕩蕩的冰箱然後寫「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是叫外送」,或是拍下體重計配上「這一定是秤壞了」。重點是要抓住那個讓人瞬間懂了的笑點,太複雜反而不好笑。
現在IG上有很多專門分享這類梗圖的帳號,每天都能看到新的創作。有些甚至會結合時事,像是前陣子颱風天就出現一堆「颱風天就是要叫外送啊不然要幹嘛」的梗圖。這些內容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們用幽默的方式說出了我們不敢說出口的真心話。
誰説梗圖不能當宵夜?深夜自己打圖最對味!凌晨兩點半滑手機,肚子餓到咕嚕叫卻懶得煮泡麵時,打開迷因社團狂刷一波梗圖,那種嘴角不自覺上揚的滿足感,根本是現代人的精神糧食啊!與其吃那些高熱量的垃圾食物,不如來點笑到腹肌痛的優質梗圖,保證讓你熬夜更有勁。
最近發現幾個台灣在地梗圖創作者的IG帳號,半夜更新超勤快,根本是夜貓子救星。他們總能把台灣人的日常煩惱變成超有共鳴的搞笑圖片,像是「星期一上班的厭世臉」、「手搖杯選擇障礙」這些題材,看完真的會忍不住邊笑邊存圖。
梗圖類型 | 適合宵夜時段 | 療癒指數 |
---|---|---|
上班族厭世系 | 22:00-01:00 | ★★★★☆ |
台灣小吃梗 | 01:00-03:00 | ★★★★★ |
迷因改編款 | 任何時間 | ★★★☆☆ |
深夜打圖最棒的就是靈感特別多,看到朋友傳來的廢到笑對話截圖,隨手加個字幕就變成新作品。有時候玩太嗨還會不小心把飲料打翻在鍵盤上,但為了產出讓大家笑到睡不著的梗圖,這點小犧牲根本不算什麼啦!記得上次做了一張「颱風天叫外送的心虛感」梗圖,結果被瘋狂轉發,那種成就感比吃到消夜還爽。
現在手機裡存了滿滿的素材,從便利商店店員的死亡凝視到阿嬤的經典語錄,隨時都能拿來加工。半夜睡不著的時候,與其躺在床上數羊,不如打開修圖軟體開始惡搞朋友的照片,保證笑到完全忘記時間流逝。不過要小心玩太嗨,隔天上班可能會帶著黑眼圈被同事問「你昨天又去吃什麼好料的?」這時候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吃梗圖啊!」
什麼時候最需要打梗圖?當你餓到想吃螢幕的時候!這種崩潰感台灣人最懂,半夜追劇手邊沒零食、加班到超商關門,看著美食影片簡直想舔手機螢幕。這時候不發張梗圖抒發一下,真的會餓到懷疑人生啊!
說到「餓到吃螢幕」的經典情境,絕對少不了這幾種:
情境類型 | 具體表現 | 適合梗圖風格 |
---|---|---|
深夜餓魔召喚 | 翻冰箱只找到過期優格 | 喪屍/行屍走肉風 |
減肥破功時刻 | 對雞排攤流口水被朋友抓包 | 搞笑動物表情包 |
外送等不到 | 訂單顯示「騎手正在游泳過來」 | 迷因大叔崩潰臉 |
最近辦公室最紅的就是那張「泡麵等三分鐘像三小時」的梗圖,根本寫實到爆!尤其颱風天叫不到外送,同事們紛紛轉傳「求餵食」的柴犬照,LINE群組瞬間變成難民營。還有人把老闆頭P在食物上,寫著「再不加薪就啃主管」,雖然很地獄但超紓壓。
最慘的是遇到美食廣告連發的時候,Instagram限動全是燒肉特寫,餓到把手機亮度調最高假裝是電子烤肉架。這時候就要祭出「看到漢堡廣告→實際打開外送APP→餘額不足」的連環梗圖,用幽默感對抗現實的殘酷啊!
最近FB、IG上總是被「想吃梗圖」洗版,特別是半夜時段特別猖狂。為什麼台灣人半夜不睡覺都在打想吃梗圖?這現象其實反映了台灣人獨特的網路文化與生活型態。首先,台灣人普遍有熬夜習慣,根據調查,25-35歲族群有超過60%會在凌晨1點後滑手機。這時候大腦處於又餓又累的狀態,看到美食圖片特別容易觸發「報復性轉發」行為,就像在對全世界宣告「我也好想吃但吃不到」的怨念。
這些梗圖通常有幾個共同特徵:
類型 | 比例 | 最常出現時間 | 範例 |
---|---|---|---|
邪惡宵夜 | 45% | 00:00-02:00 | 熔岩起司炸雞 |
懷舊零食 | 30% | 22:00-00:00 | 小時候的乖乖桶 |
高熱量甜點 | 25% | 02:00-04:00 | 流心奶黃月餅 |
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梗圖之所以能病毒式傳播,關鍵在於它們精準擊中台灣人的三大痛點:第一是加班文化盛行,下班時間晚導致晚餐延後;第二是便利商店24小時營業,隨時都能取得食物卻要忍住不吃;第三是社群媒體的「共感效應」,看到別人喊餓自己也會跟著餓。尤其現在外送平台發達,一張誘人的拉麵照片可能直接導致半夜訂單暴增,難怪網友都說這些梗圖根本是「意志力破壞者」。
另一個有趣現象是「季節性想吃潮」,夏天特別容易出現冰品、冷飲類梗圖,冬天則是火鍋、薑母鴨洗版。這跟台灣氣候變化大有關,突然變冷的那幾天,麻辣鍋照片的轉發量會直接翻倍。而且大家最愛轉發「看起來很罪惡但平常不敢吃」的食物,像是鋪滿起司的漢堡或是巧克力瀑布蛋糕,這種「看得到吃不到」的糾結感,反而讓梗圖更有傳播力。甚至還衍生出「想吃互助會」社團,專門收集各種讓人崩潰的美食照,根本是集體自虐的行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