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到「戒嚴不能做什麼」,這可是台灣老一輩人都經歷過的記憶啊!雖然現在年輕人很難想像,但在戒嚴時期連講錯話都可能被抓去關,生活真的超級不自由。今天就來聊聊那些年我們不能做的事,看完你會覺得現在能自由上網、罵政府真的很幸福~
首先最明顯的就是言論自由被限制,報紙、電視台都被政府控制,不能隨便批評時政。阿公常說那時候連在茶餘飯後聊到政治話題,都要先看看旁邊有沒有人偷聽。更誇張的是連「台灣獨立」這四個字都不能提,學校課本也被改得亂七八糟,整個社會就像被套上緊箍咒一樣。
再來是集會遊行完全禁止,想跟朋友聚會都要擔心被當成「非法集會」。以前聽過一個超扯案例:有人只是在家裡辦生日派對,因為來太多人就被警察盤查,還要一個個登記身份證!更別說組織社團或工會了,連同學會都可能被當成「可疑聚會」來調查。
人身自由也大幅受限,半夜會有臨檢,警察可以隨便闖進你家搜查。最可怕的是「戒嚴法」允許軍法審判,被抓去關可能連律師都見不到。很多人就這樣莫名其妙消失,家屬連去哪裡找人都不知道…
這邊整理幾個戒嚴時期最常見的限制給大家參考:
限制類型 | 具體內容 |
---|---|
言論管制 | 媒體需事前審查、禁止討論敏感政治話題、查禁「不良書刊」 |
集會禁止 | 三人以上聚會需申請、禁止示威遊行、取締民間社團活動 |
人身自由 | 宵禁、隨身攜帶身份證、無令狀搜查、軍法審判 |
出入境管制 | 限制出國留學、返台需申請、嚴查「可疑人士」 |
文化控制 | 禁歌禁戲、方言節目限時段、課本統一編纂 |
那時候連日常生活都受影響,像是晚上12點後不能在外面閒逛(宵禁),看電影前還要先起立唱國歌。最荒謬的是連「長頭髮」都可能被找麻煩,男生留披頭四髮型會被警察攔下來訓話!現在想起來真的很不可思議,但這就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啊…
戒嚴時期誰會被限制自由?這些身分要特別小心。在那個風聲鶴唳的年代,政府為了維持社會秩序,會對特定族群進行嚴密的監控與行動限制。如果你或身邊親友剛好符合這些條件,日常生活就得格外低調謹慎,否則一個不小心就可能惹上麻煩。
首先最容易被盯上的就是「政治異議份子」,包含參與反對運動、發表批評政府言論的人。當時只要被貼上「思想有問題」的標籤,輕則被約談警告,重則直接送去「管訓」。其次是大學教授和知識分子,因為他們常接觸新思潮,又能夠影響年輕學子,所以當局特別注意這群人的一舉一動。另外像是記者、作家等文字工作者,寫作內容都要經過嚴格審查,稍微敏感的主題就可能被認定是「煽動叛亂」。
下面整理了幾種戒嚴時期高風險的身分類別:
風險等級 | 身分類別 | 常見限制措施 |
---|---|---|
高風險 | 政治異議人士 | 監控、約談、管訓、禁止出境 |
中高風險 | 知識分子/教授 | 思想審查、教學內容監控 |
中風險 | 媒體從業人員 | 新聞審查、禁止報導特定議題 |
低風險 | 一般民眾 | 宵禁、集會遊行限制 |
除了上述明顯的目標族群外,其實連一般老百姓也要注意。比如說喜歡在茶餘飯後談論時政的市井小民,或是經常出入國際場合的商人,都可能被情治單位特別「關照」。那個年代連家裡裝設短波收音機收聽海外廣播,或是私下傳閱某些書籍刊物,都會被視為可疑行為。總之在戒嚴時期,言行舉止都要特別小心,因為你永遠不知道暗處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
什麼時候會宣佈戒嚴?台灣歷史上的關鍵時刻
講到戒嚴,老一輩的台灣人應該都還記得那段日子。戒嚴時期對台灣社會影響深遠,但你知道嗎?其實台灣歷史上真正宣佈戒嚴的次數並不多,而且每次背後都有特定的歷史背景。今天就來聊聊這些關鍵時刻,讓大家更了解這段歷史。
台灣最著名的戒嚴時期就是1949年5月20日開始的「台灣省戒嚴令」,這一戒就是38年,直到1987年7月15日才解除。這段期間台灣處於動員戡亂時期,許多基本人權都受到限制。不過在這之前,台灣其實也有過短暫的戒嚴時刻,像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當局就曾在部分地區實施過戒嚴。
戒嚴時期 | 開始時間 | 結束時間 | 持續時間 | 主要背景 |
---|---|---|---|---|
第一次戒嚴 | 1947年3月 | 1947年5月 | 約2個月 | 二二八事件後局勢動盪 |
長期戒嚴 | 1949年5月20日 | 1987年7月15日 | 38年 | 國共內戰、動員戡亂時期 |
說到戒嚴的條件,根據當時的法律規定,通常是在國家面臨戰爭、叛亂或其他緊急危難時才會實施。戒嚴期間軍事機關可以接管行政、司法權力,人民的集會、結社、言論自由都會受到限制。現在回頭看這段歷史,真的會覺得我們現在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很不容易。
其實除了這兩次正式戒嚴,台灣歷史上還有幾次差點就要宣佈戒嚴的危機時刻。像是1971年退出聯合國、1978年中美斷交時,社會上都瀰漫著緊張氣氛。不過當時政府選擇用其他方式維持秩序,沒有再次祭出戒嚴這張牌。這也顯示隨著時代進步,台灣社會逐漸走向更開放的方向。
戒嚴期間不能做什麼?5件日常小事突然變違法,這些現在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在那個年代可是會讓你吃上官司的。今天就來聊聊那段特殊時期,連生活瑣事都可能觸法的荒謬現象,看完真的會讓人覺得生在現代很幸福。
首先最誇張的就是「晚上出門」這件事,戒嚴時期有宵禁規定,晚上12點到清晨5點不能隨意外出。要是被憲兵或警察抓到,輕則帶回警局問話,重則直接送軍法審判。很多上夜班的工人或做小生意的人,常常要冒著風險偷偷摸摸地行動,現在想來真的很心酸。另外「聽收音機」也要特別小心,當時政府嚴格管控媒體,收聽「匪波」(指中國大陸的廣播)可是重罪,甚至連調到特定頻道都可能被鄰居檢舉。
日常行為 | 戒嚴時期後果 | 現在情況 |
---|---|---|
晚上12點後外出 | 可能被軍警逮捕送軍法審判 | 完全自由 |
收聽特定廣播 | 最重可判無期徒刑 | 網路隨意收聽 |
私下議論時政 | 被檢舉可能以「叛亂罪」起訴 | 可公開討論 |
集會超過三人 | 需事先申請否則可能被驅散逮捕 | 依規定申請即可 |
攜帶照相機出門 | 某些區域會被懷疑是「匪諜」 | 隨意拍照 |
那時候連「聊天」都要很小心,在茶室或小吃店跟朋友聊到政治話題,很可能就被隔壁桌的線民檢舉。更誇張的是,有些公務員或老師會被要求定期「回報」親友的言行,導致人與人之間充滿不信任感。而「拍照」這種現在人人都在做的事,在戒嚴時期到軍事設施或政府機關附近拍照,馬上就會被保安人員關切,相機底片被沒收是常有的事。
還有一個現在年輕人很難想像的規定,就是「三人以上聚會」要向警察機關報備。當時連同學會、家族聚餐都可能被認定是「非法集會」,如果沒事先申請,警察可以直接闖入解散活動。有些地方甚至連在公園下棋的阿伯們,都會被盤問身分證字號,這種無所不在的監控現在聽來真的很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