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覬覦,一個充滿深意的詞彙,表達了對他人之物的渴望與非分之想。覬覦之心,往往蘊藏著對不應得之物的追求與企圖。這個詞源自古代文獻,描繪了人們對地位、權力或財富的渴望,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矛盾與衝突。以下將深入探討覬覦的含義、起源及其相關的文化背景。
覬覦的起源與意義
覬覦一詞最早見於《左傳·桓公二年》,其中提到:「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這段文字強調了社會各階層的秩序,並指出下層不應對上層懷有非分之想。杜預在注釋中進一步解釋:「下不冀望上位。」這表明覬覦的核心在於對不應得之物的渴望。
在歷史進程中,覬覦的概念不斷延伸,成為描述個人或羣體對權力、地位或財富的非分企圖。例如,清代文人魏源在《廬山王文成公紀功碑歌》中寫道:「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撿;可容外族之讚歎,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這段文字表達了對外來勢力侵犯的警惕,強調了覬覦的負面意義。
覬覦的文學與文化表現
在文學作品中,覬覦常被用作描繪人物心理的重要工具。例如,清代褚人獲在《隋唐演義》第九十三回中寫道:「那知那聲色犬馬,奇技淫物,適足以起大盜覬覦之志。」這段文字揭示了奢侈與享樂如何引發他人的覬覦之心,最終導致社會的混亂與動盪。
此外,明代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第八回中寫道:「君多內寵,公子突、公子儀、公子亹三人,皆有覬覦之志。」這段文字描繪了宮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展示了覬覦在政治博弈中的角色。
覬覦的字源解析
覬覦由兩個部分組成:覬和覦,分別有其獨特的字源與意義。
字 | 部首 | 拼音 | 解釋 |
---|---|---|---|
覬 | 見 | jì | 希望,希圖,指對不應得之物的渴望 |
覦 | 見 | yú | 企求,非分的希望,指對他人之物的欲求 |
覬的字源來自「豈」和「見」的組合。「豈」原本表示凱旋而歸的鼓樂,寓意希望與進取;而「見」則表示觀察與理解。二者結合,形成了「覬」的字義,即希望得到或欲求某物。
覦的字源則來自「俞」和「見」的組合。「俞」表示通行與達成,而「見」則表示觀察與理解。二者結合,形成了「覦」的字義,即非分的希望或企圖。
覬覦的應用與意義
覬覦一詞不僅在歷史文獻中頻繁出現,也在現代語言中被廣泛使用。例如,在描述個人對他人財富的渴望時,可以說:「他對鄰居的名車懷有覬覦之心。」在描述國家對他國領土的企圖時,可以說:「該國對鄰國的資源懷有覬覦之意。」
此外,覬覦也被用來描述對知識或成就的追求,儘管這種追求通常帶有正面的意義。例如:「他對學術界的最高榮譽懷有覬覦之心。」這種用法雖然保留了渴望的含義,但其背後並無負面的動機。
結語
覬覦作為一個古老的詞彙,承載了豐富的文化與歷史意義。從古代文獻到現代語言,覬覦始終被用來描述對不應得之物的渴望與企圖。通過對覬覦的深入探討,我們不僅能夠理解其字源與意義,還能更好地認識到它在歷史與文化中的角色。
「覬」一字,讀音為「jì」,本義為希望得到或企圖獲得。這個字在漢語中常與「覦」連用,形成「覬覦」一詞,意指對某物或某事的非分希望或企圖。從字形來看,「覬」由「豈」和「見」組成,「豈」表示反詰或希望,「見」則代表看見或觀察,合起來便隱含了「企圖看見」或「希望獲得」的意味。
在古代文獻中,「覬」字的用法多與企圖或希望相關。例如《左傳·桓公二年》中提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意指民眾臣服於上位者,而沒有非分的企圖。此外,《楚辭·九辯》中也有「事亹亹而進兮,蹇淹留而躊躇」的描述,反映了進取中的猶豫與覬覦心態。
漢字 | 讀音 | 部首 | 筆畫 | 解釋 |
---|---|---|---|---|
覬 | jì | 見 | 17 | 希望得到或企圖獲得 |
「覬」字的繁體寫法為「覬」,其結構與簡體相似,但更具傳統書法美感。在現代漢語中,「覬」字的應用範圍較窄,主要用於形容對某種利益或地位的謀求。例如「覬覦權力」一詞,便形象地描繪了對權力的非分追求。
綜上所述,「覬」字無論在古漢語還是現代漢語中,都與企圖和希望緊密相關。它的字形與字義深刻反映了人類對利益的追求與複雜的心理狀態。
「覬」字的正確讀音是什麼?如何避免常見的錯誤發音?
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準確掌握每個字的讀音至關重要,「覬」字的正確讀音是什麼?如何避免常見的錯誤發音?這個問題經常讓學習者感到困惑。「覬」字的正確讀音是「gei2」,屬於第二聲,意思是指對他人財物或地位的貪圖。然而,許多人容易將其誤讀為「kei2」或「kei3」,這主要是受到相似字形或方言的影響。
為了避免這種錯誤,可以參考以下幾點建議:
- 多聽多讀:通過聆聽標準的普通話發音,熟悉「覬」字的正確讀音,並在讀文章或對話中反覆練習。
- 查閲字典:遇到不確定讀音的字時,及時查閲字典,確保發音的準確性。
- 記憶技巧:將「覬」字與其他發音相似但意義不同的字進行對比記憶,例如「給」和「計」,從而加深印象。
以下表格列舉了「覬」字的發音及常見誤區:
字 | 正確讀音 | 常見錯誤讀音 | 解釋 |
---|---|---|---|
覬 | gei2 | kei2 / kei3 | 貪圖他人財物或地位 |
給 | gei3 | – | 提供或給予 |
計 | gei3 | – | 計算或計劃 |
通過以上的方法和表格,希望能幫助學習者更好地掌握「覬」字的正確讀音,並在日常使用中避免常見的錯誤發音。
「覬」字在2025年的使用頻率為何?有哪些常見的組詞?這個問題對於研究中文語言的變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普及,某些字詞的使用頻率可能會因其在特定語境中的重要性而發生顯著變化。本文將探討「覬」字在2025年的使用情況及其常見組詞。
「覬」字的基本含義
「覬」字的本意是對某種事物或目標的貪求,通常帶有貶義。它在古代文獻中較為常見,但在現代中文中則相對少見。
2025年的使用頻率預測
根據語言專家的預測,「覬」字在2025年的使用頻率可能會因以下原因而有所變化:
- 文化復興: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關注,一些古老的漢字可能會重新被使用。
- 教育和媒體:如果「覬」字出現在教育教材或大眾媒體中,它的使用頻率將會增加。
常見組詞
以下是「覬」字的一些常見組詞:
組詞 | 含義 |
---|---|
覬覦 | 對某事物的貪求或覬取 |
覬取 | 企圖獲取某物 |
覬望 | 對某種目標的期待 |
結論
雖然「覬」字在現代中文中的使用頻率相對較低,但隨著文化復興和教育普及,它在2025年的使用情況可能會有所改善。瞭解其常見組詞有助於更好地掌握這個字的用法。
「覬」與「覦」有何差別?如何正確理解它們的意思?這兩個詞在中文中常常被混淆,但它們在用法和意義上存在明顯的差異。本文將通過具體的例子和對比來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這兩個詞的含義。
首先,「覬」和「覦」雖然都與「希望得到」有關,但其具體含義和用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一個簡單的對比表格來幫助理解:
詞語 | 解釋 | 例句 |
---|---|---|
覬 | 指對某事物抱有非分的希望或企圖,通常帶有負面色彩。 | 他覬覦了朋友的財產,最終被法律制裁。 |
覦 | 指對某事物抱有希望或期望,但通常沒有負面意味。 | 她覦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 |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覬」多指對他人享有之物產生非分的慾望,而「覦」則多指個人對未來或某種結果的期望。在日常使用中,我們應根據具體語境來選擇合適的詞語,以避免誤解。
此外,「覬」常與「覦」組合成「覬覦」一詞,用來形容對他人之物的強烈渴求,通常帶有負面評價。例如:「他覬覦公司的高位,不擇手段地排除異己。」這種用法突出了「覬覦」一詞的負面含義。
總之,「覬」與「覦」在含義和用法上有所區別,正確理解它們的差異有助於更準確地表達思想。通過這篇文章,希望讀者能夠更好地掌握這兩個詞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