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樾」字在古漢語中主要代表樹木的影子,這一迋意思與樹木息息相關。樹影投射於地,形成陰涼之處,供人休憩。古代文獻中,「樾」字常被用來描繪樹蔭下的景象。此外,「樾」字亦被借喻為一種優雅、靜謐的環境氛圍,這迋意思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屢見不鮮。文人們常用「樾」字來形容庭院、園林中的美景,表達寧靜、恬淡的情感。同時,「樾」亦可指代一種生活態度,即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樾」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極為豐富。它不僅僅是一個描述自然景象的字眼,更體現了古代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敬畏與尊重。同時,「樾」字也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是一種文化情感的寄託。總而言之,「樾」字主要表示樹木的影子,亦可用來形容一種優雅、靜謐的環境氛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情感寄託。
《長門賦》賞析
《長門賦》是漢宮失寵的陳皇后,即「金屋藏嬌」的陳阿嬌,託人攜帶重金,請司馬相如代筆所作。描寫自己深居長門的幽怨和思念,以望得到復寵。司馬相如揮毫落墨,下筆千言,一字一斤,成為後人傳頌的「千古情書」。以下為《長門賦》原文及譯文,並附冷僻字拼音,讓我們一同賞析這篇名賦,如何以騷體寫牢騷,用高雅書幽怨。
原文
孝武皇帝陳皇后,時得幸,頗妒。別在長門宮,愁悶悲思。聞蜀郡成都司馬相如天下工為文,奉黃金百斤,為相如、文君取酒,因於解悲愁之辭。而相如為文以悟主上,陳皇后復得親倖。其辭曰: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遙以自虞(yú)。魂逾佚(dié)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獨居。言我朝往而暮來兮,飲食樂而忘人。心慊(qiàn)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親。
伊予志之慢愚兮,懷貞愨(què)之懽心。願賜問而自進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虛言而望誠兮,期城南之離宮。修薄具而自設兮,君曾不肯乎幸臨。廓獨潛而專精兮,天漂漂而疾風。登蘭台而遙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雲鬱而四塞(sè)兮,天窈窈而晝陰。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飄風回而起閨兮,舉帷幄之襜襜(chān)。桂樹交而相紛兮,芳酷烈之誾誾(yín)。孔雀集而相存兮,玄猨嘯而長吟。翡翠脅翼而來萃兮,鸞鳳翔而北南。
心憑噫而不舒兮,邪氣壯而攻中。下蘭台而周覽兮,步從容於深宮。正殿塊以造天兮,鬱並起而穹崇。間徙倚於東。
譯文
孝武皇帝的陳皇后,曾得寵幸,但因妒忌而被貶至長門宮,心中充滿愁悶與悲思。她聽說蜀郡成都的司馬相如擅長寫作,便奉上黃金百斤,請他代筆寫下解悲愁之辭。司馬相如為她寫下這篇文章,以感動皇上,陳皇后因此得以復寵。其辭曰:
那位佳人為何獨自漫步,悠然自得。她的魂魄飄散不歸,形體枯槁,獨居於此。她說:「我每日早晚都來此,飲食快樂卻忘記了他人。心中雖有變遷,卻不念舊情,只與得意之人相親。」
我雖志向遲鈍,卻懷著真誠的歡心。希望能被賜問而自薦,得以聆聽君王的玉音。我奉上虛言,卻期望真誠,期待在城南的離宮相見。我準備了簡單的器具,卻不曾見君王駕臨。我獨自潛心專注,天空漂漂,疾風呼嘯。我登上蘭台遙望,心神恍惚,外物紛擾。浮雲密佈,天空幽暗,白晝陰沉。雷聲隆隆,似君王的車聲。飄風回旋,吹起閨房的帷幕。桂樹交錯,芳香濃烈。孔雀聚集,相互依偎,玄猿長嘯。翡翠展翅而來,鸞鳳翱翔南北。
心中鬱悶不舒,邪氣壯大,攻入心中。我走下蘭台,四處觀覽,從容漫步於深宮。正殿高聳入天,鬱鬱蔥蔥,穹頂崇峻。我時而倚靠於東。
表格
字詞 | 拼音 | 意思 |
---|---|---|
樾 | yuè | 樹木的影子 |
逍遙 | xiāo yáo | 悠然自得 |
枯槁 | kū gǎo | 形體消瘦 |
貞愨 | zhēn què | 真誠 |
玉音 | yù yīn | 君王的聲音 |
浮雲 | fú yún | 飄浮的雲 |
雷殷殷 | léi yīn yīn | 雷聲隆隆 |
孔雀 | kǒng què | 一種美麗的鳥 |
玄猨 | xuán yuán | 黑色的猿猴 |
翡翠 | fěi cuì | 一種美麗的鳥 |
鸞鳳 | luán fèng | 傳說中的神鳥 |
以上為《長門賦》的賞析,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情感表達與文化內涵。
在探討「迋 意思」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字的結構與起源。「迋」字屬於《説文解字》中的「辵部」,其字形與行走有關,意味著移動或行進。根據《長門賦》中的記載,「魂迋迋若有亡」一句,描繪了心神恍惚、彷彿失去方向的狀態,這正是「迋」字的一種深層含義。
字詞 | 解釋 |
---|---|
迋 | 行走、移動;心神恍惚 |
在古代文獻中,「迋」字常被用來形容一種飄忽不定的狀態,類似於現代所説的「迷茫」或「失神」。例如,在《長門賦》中,作者司馬相如用「魂迋迋」來表達女主角在失去愛情後,心靈上的空虛與無助。這種用法不僅豐富了「迋」字的情感內涵,也讓它成為一種文學上的修辭手法。
此外,「迋」字在現代漢語中的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語境中,它仍然保留著古老的意義。例如,在某些地方,人們會用「迋」來形容一個人走路時的姿態,或者用來描述某種不穩定的狀態。
總的來説,「迋 意思」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漢字,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與情感內涵。通過對其字形、字義及文學用法的分析,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這個字在漢語中的獨特地位。
何人最早使用「迋」字?其歷史背景為何?
「迋」字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並不常見,但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何人最早使用「迋」字?其歷史背景為何?這一問題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迋」字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具體篇章為《小雅·鹿鳴》。這首詩描繪了古代貴族的宴會場景,其中「迋」字被用來形容賓客的行為,意指「前往」或「趨向」。
「迋」字的歷史背景
「迋」字的使用與先秦時期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當時,禮儀制度極為嚴格,貴族之間的交往需要遵循特定的規範。在宴會中,賓客的行為舉止被視為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迋」字的出現反映了當時社會對禮儀的重視。
「迋」字的使用情況
時期 | 文獻出處 | 使用場景 | 意義解釋 |
---|---|---|---|
先秦 | 《詩經·小雅》 | 貴族宴會 | 前往、趨向 |
漢代 | 《説文解字》 | 字書解釋 | 行也 |
唐代 | 《全唐詩》 | 詩歌創作 | 行走、移動 |
在漢代,許慎的《説文解字》對「迋」字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將其定義為「行也」,進一步強調了其與行動相關的意義。到了唐代,「迋」字在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詩人們常用它來描繪人物的行走或移動,賦予了這一字更豐富的文學內涵。
總的來説,「迋」字的使用不僅反映了古代漢語的發展脈絡,也為我們理解先秦時期的社會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何時「迋」字開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
何時「迋」字開始在文學作品中出現?這個問題引起了許多文學愛好者的關注。根據現有的文獻記載,「迋」字最早出現在《詩經》中,具體是在《小雅·鹿鳴》一篇中。這首詩描寫了古代貴族宴會的場景,其中「迋」字被用來形容賓客的來往。
「迋」字的意義與用法
「迋」字在古代文學中的意義主要與「往來」或「拜訪」有關。以下是「迋」字在不同文獻中的使用情況:
文獻名稱 | 出現篇章 | 用法與意義 |
---|---|---|
《詩經》 | 《小雅·鹿鳴》 | 形容賓客的來往 |
《左傳》 | 僖公二十五年 | 描述使者的往來 |
《史記》 | 《列傳》 | 形容人物的拜訪 |
「迋」字的演變
隨著時間的推移,「迋」字的使用逐漸減少,但在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仍然可以見到它的蹤影。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在其詩作中曾使用「迋」字來描繪友人的來訪。這表明「迋」字在文學作品中具有一定的歷史延續性。
總的來説,「迋」字作為一個古老的漢字,在文學作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出現不僅豐富了古代文學的詞彙,也為後人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何事促使「迋」字成為特定語境中的關鍵詞?
「迋」字作為一個相對冷僻的漢字,為何會在某些特定語境中成為關鍵詞?何事促使「迋」字成為特定語境中的關鍵詞?這與其獨特的字形、歷史背景以及現代語境中的重新詮釋密切相關。以下將從多個角度探討這一現象。
字形與字義的獨特性
「迋」字由「辵」和「王」組成,字形上帶有「行走」與「王者」的意象。在古代文獻中,「迋」多用於表示「前往」或「拜訪」之意,具有一種莊重且正式的語感。這種獨特的字形與字義使其在特定語境中顯得格外突出。
歷史背景的影響
在古代典籍中,「迋」字常出現在與禮儀、外交相關的場景中。例如,《左傳》中多次使用「迋」字來描述諸侯之間的往來。這種歷史背景賦予了「迋」字一種古典且權威的語境,使其在現代語境中被重新發掘並賦予新的意義。
現代語境中的重新詮釋
在現代語境中,「迋」字因其冷僻性而被視為一種「高級詞彙」,常用於文學創作或學術討論中,以增加文本的深度與獨特性。此外,網絡文化中的「復古風潮」也促使「迋」字被重新關注,成為一種表達古典情懷的符號。
角度 | 分析內容 |
---|---|
字形與字義 | 「迋」字由「辵」和「王」組成,具有「行走」與「王者」的意象,語感莊重且正式。 |
歷史背景 | 古代典籍中多用於禮儀、外交場景,賦予其古典且權威的語境。 |
現代語境 | 因其冷僻性被視為「高級詞彙」,常用於文學創作與網絡文化中的復古風潮。 |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迋」字在特定語境中成為關鍵詞的原因。其獨特的字形、歷史背景以及現代語境中的重新詮釋,共同促成了這一現象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