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富則貴意思」其實就是指一個人要嘛很有錢,要嘛地位很高,簡單來說就是人生勝利組啦!在台灣的社會裡,這種說法常常被拿來形容那些天生好命或是後天很努力的人。不過啊,到底怎樣才算非富則貴呢?其實從面相、出生時辰到日常行為,民間都有不少有趣的說法。
先來看看面相學怎麼說,傳統認為某些身體特徵就是「非富則貴」的標誌。比如說耳朵長得好的人,通常被認為比較有福氣。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表格,讓大家看看哪些特徵被認為是富貴相:
面相特徵 | 代表的意義 | 常見說法 |
---|---|---|
耳垂厚實 | 財運旺盛,容易累積財富 | 「耳珠朝海,錢財滾滾來」 |
額頭寬闊 | 聰明有智慧,事業容易成功 | 「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
鼻樑高挺 | 做事有魄力,能擔大任 | 「鼻如懸膽,富貴雙全」 |
除了面相,台灣人也蠻相信出生時辰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老一輩常說「骨重」決定一個人的基本命格,有些人天生就是「富貴骨」,做什麼都比較順。像農曆初一、十五出生的人,傳統上就被認為比較有好運氣。不過這種說法見仁見智啦,現代年輕人可能更相信後天努力才是重點。
說到「非富則貴」,不得不提現在社會的現實面。有些人為了追求富貴生活,真的什麼都敢做。像前陣子新聞報的那些詐騙案件,就是典型「愛財如命」的例子。但其實啊,與其整天想著怎麼一夜暴富,不如腳踏實地培養自己的能力。台灣很多企業家都是白手起家,他們的故事反而更值得我們學習。
在台灣的職場文化裡,要達到「非富則貴」的境界,忍辱負重跟意志力真的很重要。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從基層做起,慢慢累積實力跟人脈。像科技業的大佬們,哪個不是經過多年打拼才出頭的?所以說,與其羨慕別人命好,不如想想怎麼讓自己變得更強。畢竟,真正的富貴不只是錢多,還包括個人的修養跟社會地位啊!
1. 什麼樣的人會被説是「非富則貴」?台灣人這樣看。在台灣街頭巷尾聊天時,偶爾會聽到有人用「非富則貴」形容某些人,這可不是隨便誰都能擔得起的稱號喔!通常講到這種人,大家腦海裡浮現的都是那些住豪宅、開名車,或是家族在地方上很有影響力的角色。不過其實台灣人對「富」和「貴」的定義還蠻細膩的,不單單只看銀行存款有多少那麼簡單。
先説説「富」這部分,在台灣人眼中可不只是賺很多錢那麼表面。像是那種在科技園區上班、年薪幾百萬的工程師,雖然收入很高,但可能還不會被歸類在「非富則貴」的範圍裡。真正會被這樣形容的,通常是家族企業的第二代、連鎖企業老闆,或是那種在台北信義區有好幾棟房子的包租公包租婆。這些人除了有錢,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財富是「看得到」的,比如說:
特徵類型 | 具體表現 |
---|---|
居住環境 | 住帝寶或大直水岸豪宅 |
交通工具 | 開賓利或勞斯萊斯 |
社交圈 | 常出現在政商名流場合 |
消費習慣 | 在Bellavita買東西不看標價 |
至於「貴」這部分就更有意思了,台灣人特別看重那種「低調的奢華」。比如説有些老家族雖然不是超級有錢,但在地方上很有聲望,可能是祖輩當過議員或醫生,這種也會被歸類在「貴」的範疇。他們的特色是做人處事很得體,講話有份量,甚至有些年輕一輩的會去從政或接管家業。這種「貴氣」不是靠錢堆出來的,而是一種世代累積的氣質,從他們家的家教、待人接物的方式都看得出來。
有趣的是,現在台灣年輕人對「非富則貴」的定義也在慢慢改變。以前可能要像連戰家族那種才算,但現在如果是知名網紅或藝人,年收破千萬、住得起大安區豪宅,也會被開玩笑説是「新貴族群」。不過老一輩的台灣人還是比較認同傳統定義,覺得要有土地、有祖產,或是能在地方上「講話有人聽」的才算數。
2. 為什麼老一輩常説「非富則貴」?原來背後有這些原因。每次聽到長輩這樣講,總覺得他們是不是太現實了?但其實這句話背後藏著台灣社會幾十年來的生存智慧,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潛規則。
老一輩的觀念裡,人生出路真的不多,要嘛賺大錢(富),要嘛當官(貴),這跟早期台灣的社會結構有很大關係。在那個經濟起飛的年代,一般人家的小孩想要翻身,幾乎只有這兩條路可以選。你看看下面這個表格就知道當時的職業差距有多誇張:
職業類型 | 1970年代社會地位 | 月收入(新台幣) |
---|---|---|
公務員 | 高 | 3,000-5,000 |
工廠老闆 | 高 | 10,000+ |
工廠工人 | 低 | 800-1,500 |
農民 | 低 | 500-1,200 |
那時候當公務員真的是鐵飯碗,社會地位又高,難怪家家戶戶都想把小孩送去考公職。而做生意發達的人,更是直接改變整個家族的命運。我阿公就常說:「以前隔壁厝邊阿明去台北做五金生意,沒幾年就開賓士回來,全村都在傳!」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是,早期台灣教育資源稀缺,能讀書的人本來就少。考上大學的人幾乎都能當官,不然就是進大公司當高級職員。不像現在滿街都是大學生,那個年代真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媽到現在都還會念說:「你阿祖那時候為了讓舅舅讀師專,把家裡養的豬都賣掉了咧!」
這種觀念會這麼根深蒂固,其實也跟台灣人重視「面子」有關。在傳統社區裡,誰家小孩當醫生、誰兒子在政府做事,整個家族走路都有風。反而那些做黑手、開店的,就算賺再多錢,長輩還是覺得「不夠體面」。這種價值觀到現在都還影響著很多台灣家庭呢!
3. 如何從日常習慣看出一個人是否「非富則貴」?其實從一些小細節就能觀察出來,這些習慣往往已經內化成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不經意間就會流露出來。台灣的有錢人通常不會刻意炫富,但他們的日常行為模式和一般人還是有些微差異。
首先看時間觀念,真正有錢的人對時間的掌控非常精準。他們不會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社交或排隊上,寧願花錢買時間。比如說,他們可能會選擇價格較高但不用排隊的VIP通道,或是直接請助理處理瑣事。這不是擺架子,而是他們清楚知道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
再來觀察消費習慣,有錢人的花錢方式很特別。他們不會計較小錢,但在大筆開銷上反而更謹慎。你可能會看到他們在路邊攤吃得很開心,但買房買車時卻會花很多時間研究。這種消費模式反映出他們對金錢的價值觀:該花的不手軟,但不該花的絕不浪費。
觀察重點 | 一般人習慣 | 非富則貴習慣 |
---|---|---|
時間運用 | 願意花時間省錢 | 願意花錢省時間 |
消費模式 | 計較小錢,衝動大額消費 | 不計較小錢,謹慎大額投資 |
社交圈層 | 朋友多元混雜 | 社交圈較封閉且同質性高 |
穿著打扮也是個重要指標。真正有錢人往往穿得很低調,但質感極佳。他們不會全身名牌logo,而是偏好剪裁合身、材質高級的基本款。你可能會注意到他們的衣服看起來很普通,但摸起來手感特別好,這就是所謂的”低調奢華”。
最後看談吐和見識,這是最藏不住的。有錢人通常見多識廣,聊起藝術、投資、國際趨勢都能侃侃而談,而且他們說話時會不自覺流露出一種自信和從容,這不是裝出來的,而是長期在頂層社交圈培養出來的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