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駟馬穴:董氏奇穴中的下肢要穴
駟馬穴作為董氏奇穴體系中下肢的重要穴位組,其定位與傳統經絡系統迥異,卻以簡便療效著稱。根據臨牀記載,此穴位組由駟馬下穴、中穴、上穴三點構成,主要分佈於大腿外側,對多種疾病有顯著調節作用。
穴位定位與功能對照表
穴位名稱 | 定位描述 | 主要適應症 |
---|---|---|
駟馬下穴 | 髕骨外上緣直上7.5寸處 | 肺疾、皮膚病、肋膜炎 |
駟馬中穴 | 駟馬下穴直上2寸處 | 乳腺炎、甲狀腺腫、坐骨神經痛 |
駟馬上穴 | 駟馬中穴直上2寸處 | 鼻炎、耳鳴、顏面神經麻痺 |
臨牀應用特點
-
季節性取穴原則
董氏針灸體系強調「天人相應」,秋季特別適合取駟馬穴調理,與傳統「秋收肺氣」的養生觀念相呼應。 -
組合療法
實證顯示: - 配合上三黃穴可改善蕁麻疹等過敏症狀
- 與血海穴、曲池穴聯用能快速緩解皮膚瘙癢
-
用於乳癌輔助治療時,常與鳳巢穴、雙龍穴配伍
-
雙向調節作用
既能處理肺結核等虛症,亦對帶狀皰疹的劇烈神經痛有鎮痛效果,體現董氏奇穴「一穴多治」的特色。
操作注意事項
- 針刺深度應達肌肉層
- 治療皮膚病時建議配合點刺出血
- 孕婦慎用上穴,避免過強刺激
1. 駟馬穴是什麼?解析董氏奇穴的奧秘
「1. 駟馬穴是什麼?解析董氏奇穴的奧秘」這個問題,揭開了中醫針灸學中董氏奇穴的神秘面紗。駟馬穴是董氏奇穴中的重要穴位之一,位於大腿外側,具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下肢疼痛、風濕等症狀。
駟馬穴的位置與功效
穴位名稱 | 位置 | 主要功效 |
---|---|---|
駟馬穴 | 大腿外側,膝上7寸 | 疏通經絡、緩解下肢疼痛 |
其他奇穴 | 根據董氏針灸體系 | 調理臟腑、平衡陰陽 |
駟馬穴的命名源自其治療效果如同「四匹馬」般迅速有力。董氏奇穴作為一種特殊的針灸體系,與傳統十四經穴有所不同,其穴位分佈獨特,治療方法也別具一格。
董氏奇穴的特點
- 穴位獨特:董氏奇穴多分佈於四肢,取穴方便。
- 操作簡便:針刺手法較為簡單,適合初學者學習。
- 療效顯著:對某些特定疾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駟馬穴的應用只是董氏奇穴體系中的冰山一角,深入瞭解這一體系,可以為中醫愛好者打開一扇新的大門。
2. 駟馬穴位於人體哪個位置?詳細解剖圖解
駟馬穴是中醫針灸學中的一個重要穴位,屬於經外奇穴。2. 駟馬穴位於人體哪個位置?詳細解剖圖解這個問題,可以從解剖學角度具體分析。駟馬穴位於大腿外側,當膝蓋骨外側端上7寸,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的位置。
駟馬穴的解剖結構
結構名稱 | 描述 |
---|---|
位置 | 大腿外側,膝蓋骨外側端上7寸 |
深層組織 | 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 |
神經分佈 | 股外側皮神經分支 |
血管分佈 | 旋股外側動脈分支 |
駟馬穴的臨牀應用
駟馬穴主要用於治療下肢疼痛、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以及過敏性疾病。針刺時需注意避開血管與神經,深度約為1-1.5寸。
解剖圖解要點
- 體表定位:患者站立或仰卧,從膝蓋外側凸起處向上量取7寸。
- 肌肉層次:針刺穿過皮膚、淺筋膜後進入股直肌與股外側肌間隙。
- 安全範圍:避免向內側偏斜,以防損傷股動脈。
駟馬穴的準確定位與操作需結合解剖學知識,建議參考專業針灸圖譜或影像資料。
3. 為何駟馬穴能治療下肢疾病?中醫理論分析
駟馬穴作為針灸治療下肢疾病嘅重要穴位,其功效喺中醫理論中有明確依據。3. 為何駟馬穴能治療下肢疾病?中醫理論分析可從經絡循行、氣血調節同局部作用三方面解讀:
經絡循行關係
駟馬穴位於足少陽膽經,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膽經循行經過下肢外側,刺激該穴可直接調節下肢氣血運行。
氣血調節機制
中醫認為下肢疾病多與氣滯血瘀有關,駟馬穴具有以下作用:
作用機制 | 具體表現 |
---|---|
行氣活血 | 疏通膽經鬱滯,改善循環障礙 |
祛風除濕 | 緩解風濕痹痛、關節腫脹 |
通絡止痛 | 抑制疼痛訊號傳導 |
局部治療特性
駟馬穴位於腓骨外側,毗鄰坐骨神經分支,針刺能直接刺激下肢神經肌肉組織,達到:
– 鬆解筋膜黏連
– 促進代謝廢物清除
– 增強肌肉協調性
臨牀應用時常配合陽陵泉、懸鐘等穴位,形成協同效應。現代研究亦發現,刺激駟馬穴能調節下肢微循環血流速度,驗證其治療下肢痹證嘅科學性。